此刻,目光聚焦乡村。
在桐庐青山连绵、水清流缓的美丽山塘,崛起一座智慧安防小镇,以海康威视为核心的千亿级智慧安防产业雏形渐现;
在江干与建德共建的新安江旅游特色街上,3幢气派的船型建筑沿江排开,17℃新安江水引入街区,市民游客穿梭其间;
在淳安县设在主城区的多个农产品直销点上,原来不起眼的山货,正成为城里的热销品;
在临安、在富阳,通过异地合作办医办学、杭城医院专家下乡义诊等,推动了城区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
杭州城乡之间,建立了声势浩大的区县(市)协作机制,7年来各地“联姻”千余项目,开展包括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干部挂职、环境共保等全方位的协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大杭州格局之变已然发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擘画未来,杭州将继续拓宽区县协作广度和深度,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产业共兴,注入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一直以来,产业薄弱是广大农村的“软肋”。杭州自2010年起,实施区县(市)协作战略,让城区与县(市)进行对口帮扶,建立了5个联动发展的协作组,有序引导城区产业向县(市)转移,建立起了互利共赢的利益机制。
以桐庐为例,7年来,拱墅、滨江两区累计向桐庐转移产业协同项目21个,到去年底已完成投资58.25亿元。除了资金“输血”,三地更看重产业“造血”。
滨江高新产业发展到一定层级,需要扩建厂房,而自身却囿于供地、劳动力等“瓶颈”。为此,他们选择了去郊县桐庐——2014年,滨江企业海康威视把生产基地外迁至桐庐,总投资超30亿元,成为桐庐迄今最大的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另外,富士达特种材料生产项目、英飞特电子LED驱动器等项目也相继落户桐庐……滨江区正不断引导区内高层次企业向桐庐拓展。
再如建德,随着与东部城区协作的深入,当地医药化工、建材水泥等传统主导产业加速调整。旅游综合体、帆船运动基地、酒厂搬迁……很多城区产业转移项目引领着当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建德高新产业园内规划出千亩萧山产业园用于对接萧山产业的对外转移和投资,目前正蓄势待发。
杭州还以区县协作为路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协同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形成了淳安界首的“柑橘小镇”、建德下涯的“草莓小镇”、临安清凉峰的“玫瑰小镇”等产业特色小镇。
整个市级层面,截至去年10月,各地累计到位协作资金20.88亿元,累计实施协作项目1322个,总投资288.37亿元。
资源共享,消弭城乡界限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目标。
杭州的现实却是“东快西慢、东强西弱”,城乡差距较为悬殊。杭州通过区县协作,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把城区优质资源向县(市)转移,消弭城乡界限,让广大农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远离杭州主城区的淳安县,近年来尝到了区县协作的不少“甜头”。
先说教育。上城区的建兰中学在千岛湖畔办起了分校,淳安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读名校;西湖区17所中小学与淳安县19所中小学结成对子,组建了8个成人教育共同体和45对幼儿教育互助共同体,不断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再看就业。连续几年,西湖区、钱江新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协作,联合在淳安招聘人才,截至去年底,累计参加招聘企业已近2500家次,达成就业意向约2万人次。西湖区还每年组织针对淳安县民工的技能培训,建立了“淳安县农民工西湖培训基地”。
为了推进淳安农产品进杭州,协作城区更是免费提供场地,卖力吆喝。据悉,淳安县已经先后建成了西湖区竞舟路农贸市场淳安精品农产品直销中心、钱江新城千岛湖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直销中心3处,以及西湖区东山弄农贸市场、荷花苑农贸市场等多个淳安农产品直销点,举办了上城区吴山广场和西湖区黄龙体育中心、西城广场等多批次淳安农产品展销会,为淳安农产品下山进城、拓展市场开辟了一条有效渠道。
环境共保,创造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235公里,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流域,滋养了两岸数千年的生生不息。在工业化高歌猛进的年代,这里付出过环境的代价。通过区县协作,而今,从新安江到钱塘江,顺流而下,36个精品村、341公里绿道,一路风景一路美,串联起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宜居画卷。
以建德为例,建德先后与江干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区组成区县(市)协作组。截至去年10月,累计落实协作资金6.11亿元,位居杭州市各协作组之首。
建德的入城口,洋安大桥东侧,几年前还在敲锣打鼓的工地,已然变了样。
江滨公园里,由江干区帮扶投资1亿元打造一条新安江旅游休闲特色街已经成了建德人娱乐休憩的好地方——庭院式、多层次、多空间的设计创意新颖,将独特的17℃新安江水引入街区,形成全开放型的水街布局。
一江秀水贯穿全境的建德,受益于杭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快改变沿岸生态与城镇面貌。在统筹资金的扶持下,在昔日的防洪难点梅城镇,建成了总长2.27公里的高标准梅城大坝。
在淳安,在兄弟城区的全方位协作之下,当地建成了环湖150公里的景观公路和环湖自行车骑行绿道,沿线建成了30个中心村、46个精品特色村和4个旅游风情小镇,基本形成了全域景区格局。
在杭州的广袤农村,通过区县协作,“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正照进现实。
如今,面对“拥江发展”的历史机遇,杭州将深化区县协作,主轴高水平打造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生态带、景观带和文化带,共同把之江的“之”字写得更优美、更雄厚、更恢宏。(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